- News
- Global News
- Defence
- Economy
- Op-ed
- Science
- Sports
- Lifestyle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Browsing: 教育
人和人之间有亲密有疏远,数字与数字之间也有亲疏远近。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发现一组独特的数字——220和284,并把它们命名为亲和数。他说:“朋友是你灵魂的倩影,要像220与284一样亲密。”在11世纪的阿拉伯,人们将这两个数字刻在两块水果上,自己一块,给心爱的人一块。220和284是最小的一组亲和数,第二组直到1000多年后才被发现,它们是17296和18416。 亲和数是数论研究中的概念,指两个正整数中,彼此的全部约数之和(本身除外)与另一方相等。在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尤斯伯恩“少年科学院”系列科普书中,这个数学概念被用插画生动地表现出来,向孩子展现数字的浪漫与美丽。 斐波那契数列与大自然中的贝壳和向日葵花盘有关、2.9万只意外落入大海的黄色橡皮鸭帮助海洋学家摸清了洋流分布、说话有助于清洁耳朵……类似的奇妙知识在尤斯伯恩科普书中还有很多,并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细腻的绘画技法铺展开,有的还伴随精妙的机关设置。 如何为孩子们生动讲述数学、科学、人体知识,尤斯伯恩科普书作者亚历克斯·弗里斯(Alex Frith)已研究了近20年。“不同国家的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是相似的。”亚历克斯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说,“大部分孩子会觉得上学很无聊,但知识可以很有趣。” 亚历克斯从小在伦敦长大,父母是著名神经科学家。童年时期的他常常和父母一起做实验、做大脑扫描,甚至讨论脑科学的新发现。比他大4岁的哥哥时常给他讲解科学知识,亚历克斯至今还记得自己8岁时的一幕,哥哥在家里给他讲:“物理学中的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 “那是一个12岁孩子对8岁孩子做的科学科普,我正在尝试的事情也是如此:用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孩子们解释科学,就像更大的孩子一样。”亚历克斯说。2005年,在机缘巧合下,亚历克斯得知尤斯伯恩公司有职位空缺,工作内容和待遇都很令他心动。而要想进入尤斯伯恩,作者们需要通过模拟写书测试——在一周时间内按要求创作出一本书的样稿。 在测试中,亚历克斯得到了两个题目,一个是写关于马的起源的科普故事,另一个是写一个益智游戏,主题是“父亲节的礼物”。亚历克斯在创作“父亲节礼物”时,把纸张沿螺旋形剪下来,让它能够像弹簧一样被拉起来,还在里面放了一些香料。最初,亚历克斯担心这个作品会非常奇怪,“是不是要做得正常一点”。“越奇怪越好。”编辑们告诉他。 在创作《关于身体你要知道的100件事》时,亚历克斯和同事们会先在网络上搜索一圈,剔除人们大概率已经知道的知识,只选择最出乎意料、最有趣的几条。每周开会时,编辑和作者们轮流分享“10件你绝对不知道的关于身体的事情”,然后选出最有趣的故事。比如,只有人类才会脸红,吃东西的方式会改变脸型,人的耳垂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长。 亚历克斯最喜欢读的是有关科学和太空的科普杂志,“我对人类未来会发生什么很感兴趣”。他还喜欢看漫画,并从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在漫画里你必须用不同的艺术风格来表达故事”。 亚历克斯觉得,如果一本书没有引起自己的兴趣,就不是一本足够好的书,因此他在创作时也努力把书变得有趣。 有一次,亚历克斯在漫画中看到主角在自我介绍时,高兴和悲伤两种情绪化身成了两个打架的“棍子小人”。后来,在创作化学科普书时,亚历克斯让化学元素氮和钾也变成两个小人,相互反应的过程被形容成“对彼此很生气”。 “找到我们自己关心的核心事情,这样孩子也会感兴趣。接下来再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讲述给身边人听,如果能把它讲明白、讲有趣,那就是成功了。”在亚历克斯看来,科普书不应该居高临下地对孩子讲话,也不能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我们如何和成年人解释,就怎么和孩子解释。” 亚历克斯认为,科学需要让孩子自己感兴趣。当孩子问父母问题时,父母可以试着回答,可以带孩子们去博物馆、去画廊、去书店,但不要强迫他们学习某一样东西。“只需要告诉他们:看,这里有很多东西。跟随他们的兴趣,看他们关心什么,也许他们就会对某个领域产生疑问,促使他们阅读更多相关书籍,甚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亚历克斯和妻子、3个孩子,还有一只名为Serendipity的猫咪住在伦敦。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亚历克斯常常能发现一些新的“科普点”。比如,儿子小时候喜欢火车,亚历克斯就会联想到火车的动力、车轮是怎么运转的;后来儿子的兴趣转移到了足球上,人体力学的相关知识便浮现在脑海。“万事万物中其实都能找到科学和科普的点。” 迄今为止,亚历克斯已经创作了3本关于恐龙的科普书,还有5本关于太空的、4本关于人体的。他对一切都抱有好奇心,“这个世界很大,有趣的事情很多,知识是永远讲不完的”。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余冰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
行政院儿少委员提案中小学在事假、病假的假别之外,独立出「心理健康假(身心调适假)」,无须检附就医证明,让学生有短期调适情绪压力的空间,教育部国教署正研议准假准则,据规划期程,5月中会有结果,而《NOWnews今日新闻》举办的「跨世代论坛」将抢先在5月7日前进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以「我不是在讨拍!让心理健康假被看见」为题,邀民众一同关注「心理健康假」议题。 行政院儿权小组儿少委员、台南二中学生梁朝勋前年底首次抛出「心理健康假」的构想,并在去年4月于教育部青少咨询会、行政院儿权小组再次提案,政院要求教育部研议准假准则,国教署也列管此案。 梁朝勋今年初接受《NOWnews今日新闻》采访时表示,为免贴标签,教育部内部咨询会议倾向以「身心调适假」称之,主要想让儿少觉察心理状况、针对一般学生想「喘口气」时使用,当然也有预防作用,学校端可观察学生请假达一定次数,适时引进辅导机制。 梁朝勋说,「身心调适假」无需检附就医证明,并比照病假、生理假,不列入平常出缺勤和学业成绩;至于重大考试是否能请假,内部会议正在讨论中;为避免滥用,内部会议也正在讨论请假次数上限,如每学期只能几天、几节课等,如何界定都还在研议中。 教育部国教署指出,依据2022年9月2日召开的第4届青少年咨询会第1次定期会决议「于1个月内签报期程规划」,后续教育部订定期程包括以2个月的时间,委托相关假别研议计画及召开咨询会议研拟草案;2个月分区征询意见会议;3个月与各地方政府研商等后续相关事宜(视实际沟通情形增减)。依据相关期程规划,在今年5月中应该会有结果。 近年来,已有大学陆续施行「心理健康假」、「心理调适假」,期望能让心理状况不佳的孩子可以有机会休息、寻求帮助,不让庞大的压力击垮,但正式上路的学校仍是少数,且卫福部「青少年健康行为调查报告」显示,高达16%国中生(高中生为12.7%)曾经认真考虑结束生命,心理健康假是否应该从高中职、国中,甚至国小教育就加入?仍有待社会找出共识、教育部研议中。 在教育部研议结果出炉前,《NOWnews今日新闻》首度前进校园、抢先于5月7日在台师大举行跨世代校园系列论坛「我不是在讨拍!让心理健康假被看见」,由知名心理学作家海苔熊担任主持人,与咨商心理师全联会常务理事胡延薇、成功大学学生会学生会长黄康齐、儿童福利联盟文教基金会执行长白丽芳、立委吴思瑶共同讨论,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学生该如何自我觉察?如何在正确的时间寻找到正确的帮助?到什么程度我们才需要让自己的心休息?有兴趣的民众可到「ACCUPASS活动通」报名参加。 来源: Now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