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
- Global News
- Defence
- Economy
- Op-ed
- Science
- Sports
- Lifestyle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Browsing: 中国的粮食
中新社北京12月11日电 (记者 王恩博) 中国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202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意味着,2023年中国粮食生产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王贵荣介绍,2023年,全国夏粮产量为2923.0亿斤,比上年下降0.8%;早稻产量为566.7亿斤,比上年增长0.8%。全国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大部分地区灾情较轻,特别是北方旱地雨水多墒情好,秋粮产量增加。上年长江流域部分地区高温干旱导致秋粮减产,今年农业气象年景正常,实现恢复性增产。全国秋粮产量10418.4亿斤,增长1.9%。 具体而言,2023年,全国谷物产量12828.6亿斤,比上年增长1.3%。其中,玉米产量5776.8亿斤,比上年增长4.2%。稻谷、小麦产量比上年有所下降,幅度均不到1%。2023年,全国豆类产量476.8亿斤,比上年增长1.4%。其中,大豆产量416.8亿斤,比上年增长2.8%。 分地区看,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7个粮食增产。其中,新疆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优化水资源配置,新增耕作面积,播种面积大幅增加,受此影响增产61.1亿斤;山东、吉林、四川、辽宁、内蒙古、安徽粮食增产均超过10亿斤。 202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85亿亩,比上年增加954.6万亩,增长0.5%。全国粮食单产389.7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9公斤,增长0.8%。 王贵荣表示,尽管华北东北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但全国大部农区光温水匹配较好,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同时,今年开展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重点推广耐密品种,集成配套栽培技术,实施效果明显。(完) 来源:中新网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我们继续“康庄大道”系列。金秋时节,稻谷飘香。眼下,全国秋粮陆续迎来收获,满眼丰收景,处处秋收忙。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始终坚持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他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如何做到从“吃饱”到“吃好”,怎样打牢粮食安全的根基,端牢端稳端好中国人的饭碗呢? 国庆前夕,黑龙江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迎来了水稻的大面积收割。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里,一台台收割机来回穿梭。一场水稻秋收“大会战”正在三江平原打响。智能化的大型收割机收割、称重、装车,一气呵成。 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第一大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超过2亿亩,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三大指标位居全国首位,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全国人民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今年虽然遭遇了洪涝灾害,但在多方努力下,依然保住了丰收。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庞海涛:“目前我们正科学有序地组织各地抢抓晴好天气,特别是发挥各类大农机作用,全力抢收快收,确保丰收到手,颗粒归仓。” 粮满仓,天下安。黑龙江省的粮食丰收为保障今年我国的粮食安全打下基础。我国的秋粮主要包括水稻、玉米、大豆等,是全年粮食的大头,占到了全年粮食总产量的七成以上。今年的秋粮面积稳中有增,达到13.1亿亩。 今年的秋粮生产经受了严峻考验。从黄淮地区罕见“烂场雨”到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从高温到台风,粮食生产遭遇一次又一次天气考验。全国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广大农民积极应对,克服重重困难,多措并举保粮食丰收。眼下,各地秋粮陆续开镰收割,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付文阁:“粮食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线任务和基本支撑。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首要任务是解决14亿人吃饭的问题,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实现了粮食连年丰收,而且八年以来,粮食总产量基本上在6.5亿吨以上,现在口粮的自给率基本上在100%以上。中国占世界不到9%的土地、6%的淡水资源,却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平山镇,村民李杏节家正在忙着收割水稻。四台联合收割机排成一列,正在忙着作业,收割、脱粒,然后直接装车。县里的农业技术人员也来到地里进行实割实测,跟踪每亩地的粮食产量。经过技术人员的实地测算,李杏节的稻田亩产906公斤,也就是1800多斤,比去年多了一百多斤。 52岁的李杏节是村里的第一批种粮大户,这是他家第八个丰收年。李杏节说,村里的粮食连年获得丰收有多方面的因素,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最大的“功臣”。怀宁县是安徽省的产粮大县,拥有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0多万亩,但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区,人均耕地少,以前都是巴掌大的小田块,而且大多是坡地,高低不平。 2012年,我国开始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对基本农田进行改造。安徽是粮食主产省,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省份。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农田基本建设事务中心主任李永新:“建设内容包括田块整治、灌溉和排涝、田间道路、耕地质量提升、农田保护和生态环境系统修复。”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得到平整,小田变成了大田;硬化的灌溉渠道、抽水泵站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田间道路也拓宽了,大型机械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耕地从“望天收”变成了高产高效的良田。 有关统计显示,高标准农田比一般农田的亩产平均能够提高10%到20%,机械化水平提高15到20个百分点,节水和节电可以达到30%。高标准农田让农民在土地上看到了希望。种田的好把式李杏节原来只有两亩地,耕地改造以后他流转了1200亩,成为种田大户。 种粮食能挣到钱,耕地的身价也跟着水涨船高。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平山镇镇长江洪:“现在我们镇土地流转实行竞价,土地流转的费用也越来越高,原来一亩地200多元都流转不出去,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后,一亩地涨到600多元,大家都抢着种。”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也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返乡创业,从事农业生产。大学毕业的王六月就是其中一员。他们这批新农人带来很多新理念新方法。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平山镇农民王六月:“水利设施配套齐全,稻田里不仅可以种植水稻,还可以套养小龙虾、螃蟹、鸭子,生产的绿色大米价格卖得也很高。” 王六月成立了水稻种植合作社,带着合作社成员不断探索稻虾连作、稻鸭共生等新型综合种养模式,她们注册了商标,生产的大米通过了全国绿色农产品认证。 高标准农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们的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不可能被改善,高标准农田带来了整个粮食生产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特别是做到降本增效,它成为我们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支撑,也是提高农业产出效率最基本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