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
- Global News
- Defence
- Economy
- Op-ed
- Science
- Sports
- Lifestyle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Browsing: 建造
(河内路透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来临两天访问越南时,中国可能向越南的中越跨境铁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中国驻越南大使熊波在越南《青年报》(Tuoi Tre)的报道中说,中国准备向越南提供资金,以促进从云南省会昆明到越南第三大城市海防的铁路建设,以及从中国南部到河内的其他交通连接。 熊波在报道中说,那会是“无偿援助”。 路透社报道称,如果中国的献议得以落实,对越南这个传统上不太愿意接受贷款的国家来说,是对中国的重要让步。北京此举可确保在中美竞争中,继续保持对河内的影响力。西方国家也在拉拢越南,例如在基础设施方面向越南提供贷款。西方国家通过“公平能源转型伙伴关系”,提供150亿美元(约202亿新元)协助越南推动能源转型。 路透社12月初报道,中越两国正在商讨对越南有欠发达的铁路系统进行升级。这条铁路将穿过越南最大的稀土矿藏地区。 熊波也提到,数码互联互通是中越加强合作的重点工作之一。“我们两国要加强海陆空和互联网的互联互通。” 外交官、官员和越南专家称,数码互联互通意味着将越南纳入中国的“数码丝绸之路”。 一名外交官说,增设海底电缆可能列入讨论。 越南也计划建设5G网络,这是中国电信巨头华为所擅长的基础建设。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黎洪和指出,目前还不清楚越南对中国的献议有多大的接受度,因为在战略项目上,越南仍须考虑国家安全问题,毕竟越南和中国在南中国海存在领土纠纷。 来源:ZaoBao
新华社西安11月19日电 题: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为内陆地区创造发展机遇 新华社记者张思洁、雷肖霄 与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十年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打造了一个个“国家地标”与“民生工程”,收获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 以“经贸拓展·互联互通·互利共赢”为主题的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近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开幕,来自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汇聚一堂,共商共建共享国际合作新机遇。 与会各国代表与企业家认为,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与共建国家有效拓展了经贸往来与互联互通,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在本届丝博会的国际交流展区,石榴汁、石榴酒等主打“阿塞拜疆制造”的产品吸引不少消费者驻足。阿塞拜疆是石榴的主产地之一。2000多年前,这种水果被引入中国,在长安繁衍千年。 “这是阿塞拜疆的产品首次在丝博会上展出,我们希望能借此机会与中国经销商建立长期伙伴关系。”阿塞拜疆驻华大使馆商务代表处商务代表、特命全权公使特穆尔·纳迪罗格鲁说,两国已在建筑、能源、物流、旅游等领域长期开展合作,未来将进一步释放阿塞拜疆食品与饮料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表明,通过打通欧亚大陆与陆海的连接,内陆不再是封锁不畅的经济洼地,而是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沿。”外交学院院长王帆说。 在第七届丝博会期间举办的2023丝绸之路国际商协会(西安)圆桌会上,乌中对外贸易投资发展协会会长米乐扎合米达夫·巴布勒·巴吉勒维奇表示,尽管乌兹别克斯坦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但是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乌中两国在2022年的贸易额已突破90亿美元。 “目前已有1823家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积极开展业务,其中最近6个月新注册的企业达到了240多家,我们期待两国在绿色经济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收获更多合作成果。”他说。 今年中国—中亚峰会期间,西安国际港务区与哈萨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合作的哈萨克斯坦码头项目正式启动建设。不久前,双方又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见证了阿拉木图中哈物流场站项目启动,实现高频互动、双向投资,这将进一步增强中欧班列通道运行能力。 亚美尼亚中国合作关系发展中心副主席、中国首席代表姆希塔良·达维特说,亚美尼亚中国合作关系发展中心已与国内57家政府机构、经贸协会以及组织签署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合作项目达到28个。 “自2015年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以来,亚美尼亚和中国的贸易额增长了近三倍,我们非常看好中国市场和发展潜力。”他说。 来源:世界人物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今年5月,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陕西西安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方面走在前列”“携手建设一个合作共赢、相互成就的共同体”。自2013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以来,中国同中亚国家携手推动丝绸之路全面复兴,倾力打造面向未来的深度合作,将双方关系带入一个崭新时代。 千载流泽生生不息,丝路精神薪火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提倡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0年来,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指引,以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合作目标,启动了大批务实合作、造福民众的项目,构建起全方位、复合型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开创了共同发展的新前景。 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坚持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共建“一带一路”架起了各国合作共赢的重要桥梁。深化政策沟通,推动同有关国家协调政策,共建“一带一路”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南非“经济重建和复苏计划”、沙特“2030愿景”等多国战略实现对接;加强设施联通,基本形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成功建设了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提升贸易畅通,大力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近2.9万亿美元;扩大资金融通,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从创立时的57个增长到目前的106个,丝路基金项目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民心相通,各类丝绸之路文化年、艺术节、智库对话等人文合作项目精彩纷呈。 通过全方位互联互通,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联动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实践充分证明,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努力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开辟了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光明前景。正是因为锚定“和平是我们最大的共同利益,也是各国人民最大的共同期盼”,我们主张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正是因为抓住“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我们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正是因为笃定“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我们坚持普惠共赢,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推动形成开放型世界经济;正是因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我们加强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正是因为把握创新这个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科技同产业、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正是因为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我们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事实充分表明,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就一定能够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共同开创人类美好未来! 来源:中共人民网
今年以来,中央已多次开会强调优先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而支撑现代化建设。显然,“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中国发展的关键词。 5月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 7月下旬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 近日,多位国内外的经济学家和企业高管表示,中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助力全球供应链畅通高效,确保全球经济平稳运行。而对华“脱钩”,则会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巨大风险。 中国的产业体系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巨大 对于中国市场,国内外经济学家和企业高管普遍认为,因为拥有完善的供应链支撑体系、强大的物流体系、广阔的市场和鼓励创新的政策,中国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巨大。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全球名誉主席汉斯-保罗·博克纳(Hans-Paul Burkner)表示,中国着力推进工业现代化,将助力中国迈向价值链高端,为“中国经济注入创新活力,促进绿色发展,进一步向知识密集型和消费驱动型转变”。他认为,当面对地缘政治及制造业回流等不确定因素时,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助于中国保持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CraigAllen)认为,“中国在供应链整合方面,很具有吸引力”。他表示,中国供应链的发展规模,激励了美国企业,促使美国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和人才等举措增强其竞争力。 苹果公司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葛越(Isabel Ge Mahe)表示:“过去30年,中国供应商成长快速,成为我们供应链中不可或缺、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部分外媒报道称,苹果正在考虑将部分iPhone生产线移至印度,但葛越表示,苹果非常高兴,也非常愿意推动中国走向智能制造。 在半导体行业,美国政府虽然极力推动“脱钩”,但美国芯片企业对中国市场热情,并没有受此影响。 今年以来,美国芯片业巨头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帕特里克·格尔辛格(Patrick Gelsinger)三次访华,他表示:“中国在英特尔的商业战略与业务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英特尔对中国市场、对中国客户和合作伙伴有着长期的承诺。在英特尔进入中国的近40年里,获得了持续稳定的业务发展。“6月底,英特尔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在深圳市南山区成立,主要聚焦人工智能及芯片应用开发。 工业门类齐全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市场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之所以不减,是因为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此外,我国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初,汇丰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随着中国走向价值链上游,中国将成为进口国,而不是转卖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出口国。报告认为,这将有助于加强全球的互联互通,从而增强全球供应链的竞争力。此外,报告指出,中国大陆进口的中间产品,平均仅占零部件进口的20%;而中国出口的中间产品,则越来越被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所依赖。 著名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核心阅读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考古学家苏秉琦就提出考古学的“中国学派”。苏秉琦区系类型理论代表着中国考古学“本土化”的第一个高峰。 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学人薪火相传、焚膏继晷,就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起源等重大研究课题,交出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答卷”,为构建中华文明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考古人的独特贡献。 考古学作为一门系统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文明的遗存,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复杂系统,可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门学科的繁荣发展、根深叶茂,虽然需要起于累土、不择细流,但要真正立起来,必须要“得其大者”。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考古学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运用“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论,科学回答好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中国考古学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西方理论界、学术界形成了对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主导性话语优势,导致了把现代化与西方化相提并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考古学家苏秉琦就提出考古学的“中国学派”。40多年过去了,中国考古学虽然在重大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学科理论的系统构建思考上,仍然没有超越以苏秉琦区系类型理论为代表的中国考古学“本土化”的第一个高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关键在于不断增强考古学科的主体性,必须要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要扬弃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发展进程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因素,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考古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在探索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规律中提供中国考古学理论方案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场变局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国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考古学是探索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中国现代考古学对中华文明的探索,从来都离不开对世界文明和人类发展命运的观照。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考古学,决不能躲进象牙塔、置身世局外、关门搞研究,而要结合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积极主动回应近代以来西方学术界的“文明等级论”“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在阐释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探索总结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经验和普遍规律,在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和博物馆交流等各领域,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交流合作,为保护人类文明贡献中国力量。 要大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复合型高水平考古领军人才,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来衡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中华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禀赋,助力推动人类文明走向更加开放包容、互信互鉴、互利共赢的美好未来。 在坚持群众史观中推动考古成为人民的事业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考古学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民需要什么样的考古学?考古学怎样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这需要考古工作者朝着什么方向努力?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文化资源,考古学要科学回答好人民之问,就要走与人民相融合的学术道路。 考古工作本来就根植于人民,所发掘的都是先民在历史上创造的物质文化遗存;同样也必须面向人民,直面群众需求,让考古学科的成果和价值走进日常生活,让人民群众更加深刻地体会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要“让文物活起来”,善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策划沉浸式、互动式的考古成果展示,使文物古迹成为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生动课堂和鲜活教材。“让遗址会说话”,深入阐释大遗址的文明深度和历史厚度,有效贯通考古学的“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积极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在把握时代脉搏中寻找新时代中国考古学之道 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学人薪火相传、焚膏继晷,就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起源等重大研究课题,交出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答卷”,为构建中华文明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考古人的独特贡献。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重要研究不断推动中国考古学发展走向深入、走向世界。北京田园洞遗址4万年前人骨DNA分析以及许家窑人、灵井人、马坝人等中国古人类化石高分辨率CT技术研究,为揭示现代人起源演化提供了新思路新线索。浙江上山遗址的万年稻米和北京东胡林遗址的万年粟黍粒是东亚地区农业起源的重要物证。浙江良渚古城的系列重大发现,不仅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而且突破了文明社会“三要素”的传统判断,构建了“文明”定义的中国标准。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多元一体”格局和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 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考古学,要强化使命担当,更加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考古力量。主动发挥学科优势,坚持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物基因,萃取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核,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扎实构建中国考古学自己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努力建设浸润世道人心、展示华夏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至影响人类思想发展的世界一流学科。 新时代的考古工作者应奋发有为,书写出不负历史、不负时代的考古答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来源:中共人民网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 题: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侨界力量——中国侨联五年工作回眸 新华社记者范思翔 切切于心中华情,孜孜以求中国梦。第十一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将于8月31日在北京开幕,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迎来属于自己的盛会。 回眸过去五年,中国侨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侨胞,全面履行各项职能,深入开展品牌活动,持续深化侨联改革,坚持为侨服务宗旨,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政治保证,推动新时代侨联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进一步筑牢思想根基 迎亚运歌曲《为爱发声》点燃开场热情,一曲《我和我的祖国》激发侨胞的炽热情感……今年2月,“亲情中华·之江同心”侨联文艺“轻骑兵”进侨乡演出走进浙江多个侨乡,将文艺“大餐”送到侨胞家门口,精彩的演出让观众们流连忘返。 作为中国侨联品牌活动之一,此次“亲情中华”进侨乡是侨联组织以文化演出为载体,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团结侨界群众的生动实践。 五年来,中国侨联不断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加强对侨界群众思想政治引领—— 创办“追梦中华”品牌,以“侨这七十年”“侨与脱贫攻坚”等为主题,举办主题活动、专题展览等,增强侨界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推出《华侨华人与共和国》《百年赤子心》等纪录片,生动展现在党的领导下,侨界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 连续举办华侨华人短视频大赛,“一起过个冬奥年”网络话题活动点击量达29亿人次…… 一场场活动,一个个品牌,成为中国侨联广泛开展侨界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抓手,既突出侨味特色,又彰显爱党爱国的赤子之心,不断筑牢思想根基。 发挥侨胞独特优势,服务党和国家大局 在“冬奥小城”河北崇礼城区,一座起伏的山形建筑物格外引人注目——这是由中国侨联向全球华侨华人发出倡议捐建的华侨冰雪博物馆,见证着广大侨胞心系桑梓、爱国爱乡的深厚情怀。 国有大事,侨有行动。五年来,在中国侨联和各级侨联组织积极引导下,侨界力量不断汇聚,侨胞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在脱贫攻坚战场,全国侨联系统开展助力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投入资金16.29亿元,帮助5.8万人实现脱贫;助力北京冬奥会举办,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侨商侨企捐资1.6亿元;新冠疫情来袭,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积极行动,捐款捐物价值22.78亿元;侨界公益慈善不断发展,“侨爱心工程”品牌进一步擦亮。 投资项目总额6582亿元,贸易项目总额9688亿元……今年2月,中国侨商投资(广东)大会在广东广州举行,400多名侨商、侨企负责人代表和侨界人士齐聚一堂,寻商机、谈合作。 从创立中国侨商投资大会品牌、举办世界侨商海南行暨创业中华·侨商论坛,到连续举办“创业中华·牵手京津冀”海外侨界高层次人才为国服务活动,这些是中国侨联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主动作为的一个个缩影。 五年来,通过拓展“创业中华”品牌,中国侨联发挥侨界在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举办活动100余场,覆盖20多个省份,签订合作协议、加强省部合作;聚焦创新、科技和人才,中国侨联组织全国新侨创新创业成果交流活动,发挥特聘专家委员会、侨创基地等平台作用,鼓励支持侨界人才服务“四个面向”、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书写侨界报国新篇章。 扎实开展为侨服务,暖侨惠侨凝聚人心…
台湾发现中共统战新模式,就是以”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对台统战,以”海峡乡建乡创奖”模式吸引台湾各地的建筑、设计等团队参赛,由当地政府提供项目补助,招徕台青参与中国脱贫攻坚计划。 台湾文史工作室“暗坑文化工作室”本月4日在脸书揭露,中国以“2023海峡乡建乡创奖”比赛活动,对台湾基层进行统战。今年获奖单位遍布台湾北中南东小镇,其中还出现大叶大学以“三元区闽台乡建乡创样板以台引台”为案名的计划。 “那是中国政府的统战政策!”暗坑发文指,“海峡乡建乡创奖”背后的指导单位为“福建省委”,绝非单纯的国际奖项。 中国振兴乡村战略 地方拨款拉拢台青参与 台湾的NGO团体经济民主连合(经民连)接力对“海峡乡建乡创奖”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闽台乡建乡创融合”是中国兼具脱贫攻坚与对台统战的国家战略的一环。 “最源头是在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共19大会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明确将乡村振兴视为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经济民主连合会长徐伟群表示。 他指出,2020年福建共引进“64个台湾建筑师团队”、“200多名台湾乡建乡创人才”在中国建设了合计27个县、108个村庄的农村振兴项目,这些试点项目都接受福建省政府“多渠道筹措资金”的补助。 2021年,福建省政府又公布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闽台农业融合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省级政府将“支持100个合同金额50万元以上的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 海峡乡建乡创奖统战任务 先比赛入才库 后签约 经民连爬梳后发现,“海峡乡建乡创奖”第一阶段获奖,是在为中国地方政府建立人才库,筛选合作团队。再于第二阶段签订项目契约做准备,而前后两阶段的执行机构均是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 经济民主连合智库研究员欧栩韶表示,“2018年受福建省住建厅委托,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在福州设立了海峡建筑师家园,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台湾建筑师团队提供前往福建登记、政策宣传申请补助等全程帮扶,也是台湾团队前往中国与地方政府媒合的对口单位”。 经民连吁重罚 遏制台湾在地协力者 经济民主连合智库召集人赖中强点名,“闽台乡建乡创融合”统战工作是透过台湾籍的曾芝颖担任执行秘书长的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作为联系窗口。他同时也引用自由时报报道指,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会长林深与小镇文创负责人何培钧2019年在中国成立“福建橙翔文旅公司”,该公司在台北大稻埕成立,同时作为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在台湾的联络处。 赖中强说,可确认何培钧为中共 ‘海峡乡建乡创奖’统战工作之在地协力者。“我们认为对何培钧跟曾芝颖,就是抓源头,对他们开罚, 遏阻进一步的事态的恶化”。…
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15日是中国首个全国生态日,多国生态、环保领域的专家高度评价中国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瞩目成就,认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全球绿色发展来说是巨大的福祉。 孟加拉国沙贾拉尔科技大学林业与环境科学系教授乔杜里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成就在于将保护生态系统融入发展政策和规划,凸显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意义。“中国的发展进程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这很好地处理了发展与环境保护、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关系。” 乔杜里表示,中国将生态文明领域的国际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发起一系列绿色行动倡议,有效动员了国际社会为保护动植物作贡献。中国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为其他国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中国生态模式的成功实施,为那些努力恢复退化的栖息地、提升受气候灾害影响恢复能力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谈及中国设立全国生态日,乔杜里认为,这有助于增强民众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也有利于唤起公众对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 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说,中国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是有重大价值的奋斗目标,人类能否做出深刻改变关乎人类未来发展。“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我感到钦佩。” 他还表示,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的“以竹代塑”倡议有重要现实意义。寻找塑料替代品是从源头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的有效途径,是全球应对塑料污染危机的当务之急。国际社会应尽快在更大范围采取行动,治理全球塑料污染。 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生态理事会俄方主席奥列格·杰里帕斯卡表示,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改造,提升绿色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世界各国绿色发展提供宝贵借鉴。如今,中国拥有最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还拥有电动车及充电基础设施的最大市场。同时,中国正大力投资科技创新和研发领域,引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参与记者:孙楠、谭晶晶、耿鹏宇、刘恺) 来源:中新网
作者:王益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数字治理成为全球治理的新领域。推动数字中国建设,是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历史机遇、推动经济建设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抢占新一轮科技竞争制高点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展数字经济,提出“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并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发展数字贸易”“推进教育数字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等。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建设数字中国”已作出重要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进一步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引。总的来看,数字中国建设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审时度势、精心谋划,在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加强统筹协调 数字中国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工作。在当前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复杂而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住数字化变革带来的历史机遇,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统筹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数字生态建设。二是健全数据管理体制机制。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数据是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和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必须结合我国发展需要和可能,做好体制机制建设。组建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健全各级数据统筹管理机构,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三是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制度、奖惩激励制度等,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估反馈,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高质量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推进协同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技术创新需要协同发展,而不能单兵作战。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一是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促进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和交流,共同探索实践方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涉及多种资源的协调、多条线路的协同和多个团队的创新,需要有效组织和引导。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和支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率。通过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协作与不同领域创新资源的共享,形成开放式、网络化的创新格局。三是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通过协同创新,促进数据高效流通和合理利用,进一步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竞争力。 营造良好生态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放管并重,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统一,构建数字规则体系,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围绕“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作出部署。加强数字生态建设是推动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必须高度重视、多措并举。一是健全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与数字化发展相适应的法规制度体系,及时按程序制定修订数字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数据安全保护制度、数据跨境流动制度等。二是加强相关法规制度统筹协调。加快制定修订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等应用标准,维护数据要素市场良好秩序。三是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全方位多维度综合治理能力,构建科学、高效、有序的管网治网格局,净化网络空间,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维护网络安全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必须切实维护网络安全。一是提升自主可控能力。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是筑牢数字中国安全屏障的底气所在。二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的法治保障体系,强化数据分类分级保护、数据安全审查、数据出境管理等制度措施,提高网络数据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三是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和企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不断提高网络安全保护能力和水平。 实现合作共赢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走出一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数字治理精准高效、数字文化繁荣发展、数字安全保障有力、数字合作互利共赢的全球数字发展道路,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需要积极构建开放共赢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格局。一是推进全球数字治理和网络安全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下的数字领域合作平台,积极参与数据跨境流动等相关国际规则构建。二是高质量搭建数字领域开放合作新平台。高质量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积极发展“丝路电商”,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建立多层面协同、多平台支撑、多主体参与的数字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体系。三是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拓展数字领域国际合作空间。 来源:理论G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