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
- Global News
- Defence
- Economy
- Op-ed
- Science
- Sports
- Lifestyle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Browsing: 建筑
中新网湖南新闻10月14日电 (王成奇 向润源 徐心茹)10月14日,第五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在湘潭大学举办,并于同期揭牌成立“湘潭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 据悉,湘潭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是中国最早培养党史人才且从未间断的学科之一。该学科于1978年开始招收中共党史专业本科生,1984年招收中共党史硕士生,2006年招收中共党史博士生。其间,于2014年成立中共党史研究院,2018年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方向。 “湘潭大学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方面,拥有悠久历史和良好传承。”湘潭大学党委书记刘起军表示,成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主要目的是积极适应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研究阐释,促进党史研究与党建研究有机融合,为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培养党史党建高水平专门人才贡献力量。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胡振荣说,湘潭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的成立,对有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广泛凝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入系统研究党的百年历史和党的建设规律,更好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 来源:汉华新闻
“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先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张向军在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说。今年5月,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该所分别与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哈萨克斯坦阿拉法拉比国立大学签署了共建“中塔生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协议、共建“中哈遥感技术与应用联合实验室”的协议,并列入《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这是中国科技力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最新成果,标志着研究所与中亚的合作开创了新局面。” 他表示,新疆生地所将接续加强与包括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在内的中亚国家在生态、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科技合作,通过加强平台建设、项目部署和人才培养等积极措施,充分发挥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作用,为中国和中亚国家的科技合作注入新动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据介绍,新疆生地所今年还投入1900万元启动了包括“中亚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丝路核心区新动能培育及产业创新发展”等在内的8个基础前沿项目,并举办了第三届塔克拉玛干沙漠论坛,推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荒漠化防治合作。9月17日-19日,新疆生地所还主办了2023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来自17个国家的300余名专家代表联合发布《凝聚发展合力 共建美丽丝路》倡议。发布该倡议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搭建中国─中亚国立科研机构负责人对话机制。依托这个机制,可以更好地开展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人才培养。 来源:大公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我国高等教育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高校要更加自觉肩负起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一、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一流大学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放眼全球,任何一个教育强国都是高等教育强国。世界各国都把办好大学、培养人才作为实现国家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高校要勇担历史使命,紧扣时代脉搏,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把牢服务高质量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要心怀“国之大者”,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对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过程中体现价值、赢得优势、争创一流。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必须“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更好发挥教育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作用,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的现代化推动人的现代化。要充分认识我国教育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积极应对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人口结构变化给教育带来的挑战,有针对性地解决在建设教育强国上存在的差距、短板和弱项。高校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努力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课题,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3年5月19日,复旦大学原创校史展演剧《追梦百年》在相辉堂上演。剧目以“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寻访复旦红色基因为线索,选取118年校史中的真实事件,展现不同时代复旦人的追梦历程,生动再现了一代又一代复旦人与党同心、与国同行的精神风貌与坚定理想、报国奋斗的责任担当。 复旦大学供图 推动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增强服务高质量发展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已经建成高等教育大国。但是,我国高校的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同国家需要、人民期待还有差距,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整体质量不够高、高水平人才供给不充足、服务国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够强等问题亟待解决。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我国要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阔步迈进,必须构建起一流大学体系。高校要坚持推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攻关水平提升,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助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二、把发展科技、培养人才、增强创新更好结合起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进行布局,体现了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力、强劲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新征程上,高校要进一步强化系统观念,把发展科技、培养人才、增强创新更好结合起来,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加强高水平基础研究,有力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引导支撑各学科扎根原始创新,助力夯实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根基。要加强高水平有组织科研,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相结合,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完善问题聚焦、任务耦合、路径协同、成果集成的联合攻关机制,引导、激励和保障科研人员在无人区、交叉点潜心钻研。涵养学科交叉开放生态,夯实基础学科基石作用,激活传统学科潜能,孵化新兴前沿学科,积极推动学科融合创新,构筑学科发展新优势。近期,复旦大学上线了云上智算平台,聚焦范式变革,布局科学智能,大力推动“AI+”学科融合创新,把科研挑战“最大变量”转化为基础研究“最大增量”。要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健全科技评价体系,不遗余力打造引领、原创、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和制度环境。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作为上海市首批设立的“基础研究特区”,复旦大学通过两年多的试点探索,逐步形成了鼓励潜心研究长期攻关、大胆探索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环境。图为上海“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一期支持的教授与学生使用自主研发的曲面拓扑软抓手对目标颗粒物进行智能抓取。 复旦大学供图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当前,我们自主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国内技术与国际最先进水平仍有差距,领军和高端人才大量依靠海外引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对滞后,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高校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研究后备力量。要坚持夯实基础、突出特色,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围绕招生、学制、专业和评价等重点领域,敢于突破常规思路、打破成规束缚,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的放矢培养紧缺人才。 统筹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激发创新活力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创新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高校兼具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多重功能,要聚焦产业结构布局和转型升级重大需求,统筹三者协同发展,创新产学研融合模式和载体,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特点和优势,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推动创新发展、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贡献创新活力。 三、以加快建设一流大学的主动担当服务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指明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强调要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我们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指导工作,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坚持立德树人,筑牢办学治校基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复旦大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全校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全面推进“时代新人铸魂育人工程”,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建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牵引的思政课程群,善用“大思政课”,强化实践育人体系。坚持以文化人,打造“文化校历”品牌,弘扬优良校风学风,厚植育人沃土、学术沃土、文化沃土。以思想强基、师德固本、实践立行、典型引领、服务支撑为抓手,全面夯实教师队伍建设基础性工程,引导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坚持引育并举,努力培育一流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当前,培育顶尖人才和青年英才是重要任务。复旦大学深入实施“大人才”战略,抓住国际人才转移的历史新机遇,下决心选择有利于提高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道路,坚持不懈抓好全球人才的引育工作。千方百计引进世界顶尖人才,通过“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大师+团队”等模式,促进实现以才荐才、以才引才、以才聚才。搭建“卓学优秀人才—卓识杰出人才—卓越领军人才—卓著顶尖人才”四层次培育阶梯,按需遴选、综合支持、动态调整,个性化实施覆盖职业生涯全周期的人才发展支持方案。坚持“发现好苗子就培养、发现有潜质就支持”的培养理念,实施未来顶尖人才培养计划,高质量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强基计划、卓博计划,全覆盖实行本科“2+X”培养模式,构建“高精尖缺”研究生教育格局,系统完善本研贯通、多学科交叉、科教融汇的一体化、长链条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支持“顶尖、冲尖、拔尖、冒尖”各类人才发展,完善促进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干事创业、奋进担当的良好氛围。 坚持发挥特色,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流大学建设要“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高校绝不能搞“小循环”、“自循环”,必须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让自身发展的“小逻辑”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一方面,主动融入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把校区功能升级和空间拓展融入地方发展定位和空间布局,全面增强校地合作力度,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推动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开放的国际合作体系,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着力打造卓越的育人、学术、文化中心,推动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