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
- Global News
- Defence
- Economy
- Op-ed
- Science
- Sports
- Lifestyle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Browsing: 发展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全年轿车总产量还不如国外汽车厂一天的产量。”12月8日,《中国轿车史:四十年亲历》新书发布会在北京汽车博物馆举行,本书作者李安定在发言时说道。 李安定是新华社国内部原编委、高级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他的记者生涯起点恰与中国轿车工业创业的起点相重合,他走进中国轿车业的决策层和骨干企业,并成为中国几代轿车人的挚友,共同经历了轿车工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 “亲历”是本书的一个标签。他说自己是幸运的,“一开始,我就得以从一个类似‘航拍’的独特视角,40年不间断地参与,了解到外人难以获悉的真相。时过境迁,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复制我的幸运”。 李安定被业内称为“中国汽车媒体第一人”,他不仅见证并记录了中国轿车从无到有,历经磨难,实现全球产销第一、智能互联技术领先、登顶世界汽车强国的全过程。他还是1989年第一个在中央媒体上呼吁轿车进入家庭的新闻人;2001年他第一个为轿车自主品牌大声疾呼,推动几个自主品牌拿到“准生证”;他第一个为轿车产业合资决策正名,他还主张新能源轿车政策应该百花齐放,反对对轿车产业进行过度关税保护,等等。 40多年前,“轿车”在中国汽车产业中还是一道“要不要有”的是非题,正在这些年里,中国汽车产业从观念到制度、从宏观环境到行业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本书以编年史和一章一个主题的结构,记述了不同时期这些纠结的载体——事件、企业、人物的故事。李安定自称“这是一部‘私家版’的轿车史,力求还原真相,只是一家之畅所欲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评价说:“作者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媒体人和汽车人,几十年专注地跟踪、观察、研究汽车业并做出具有专家水准的记述。” 来源:科学网
新华社马那瓜12月10日电(国际观察)促发展惠民生 中国和尼加拉瓜复交红利不断释放 新华社记者吴昊 2021年12月10日,中国同尼加拉瓜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两年来,中尼关系呈现跨越式发展,各领域务实合作快速推进,为尼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为当地民众带来新福祉,两国复交红利不断释放。 自贸协定开新窗 “在那次展会上,中国消费者排起长队,期待品尝尼加拉瓜优质牛肉。”尼发展、工业和贸易部部长贝穆德斯对一个月前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印象深刻。 贝穆德斯表示,这是尼加拉瓜代表团首次线下参加进博会,向中国消费者展示咖啡、海鲜、牛肉、花生、蜂蜜、朗姆酒、雪茄和巧克力等优质尼加拉瓜产品。 图为11月6日在第六届进博会国家展拍摄的尼加拉瓜展台。新华社记者 高巍 摄 中尼复交以来,经贸合作步入发展快车道。去年7月,两国签署中尼自贸协定“早期收获”安排并启动全面自贸协定谈判。今年5月,中尼自贸协定“早期收获”安排正式生效实施。8月31日,中尼自贸协定正式签署。这是中国对外签署的第21个自贸协定,尼加拉瓜成为中国第28个自贸伙伴。 作为中尼两国复交以来最重要的双边务实合作成果,中尼自贸协定为进一步激发两国务实合作潜力打开新窗口。贝穆德斯对尼中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满怀期待,访华期间看到的中国便利的电子支付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贝穆德斯看来,中国是推动尼加拉瓜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尼方与华为等中国企业合作,尤其有利于尼中小企业发展。 2022年,中尼双边贸易额达7.6亿美元。中国是尼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尼是中国在中美洲地区重要的经贸伙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尼总统投资、贸易和国际合作顾问劳雷亚诺表示,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尼方正通过与中方合作打造机场、港口、道路等优质基础设施项目,加强物流链发展,改善贸易通道。“尼方期待成为贸易平台和区域中心,推动中国产品在中美洲找到更大市场,也造福中美洲数千万民众。”劳雷亚诺说。 从尼加拉瓜第一时间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到尼全力支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再到中尼较短时间内签署自贸协定,中尼务实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尼发展、工业和贸易部预计,今年尼加拉瓜对华出口将同比增长20%;随着中尼自贸协定生效,明年尼对华出口有望大幅增长。 务实合作惠民生 复交两年来,中尼务实合作给尼加拉瓜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带来一系列令人欣喜的变化。首都马那瓜的发展就是生动的缩影。 2021年12月31日,在尼加拉瓜马那瓜举行的中国驻尼加拉瓜大使馆复馆仪式上,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新华社记者 辛悦卫 摄 近年来,这座百万人口城市一直希望改善老旧的公共交通系统。中尼复交后,数百辆崭新环保的中国客车陆续运抵马那瓜,安全快速地在城市街头穿梭,引领居民迈入现代化公共交通新时代。…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突出强调“第二个结合”的重要地位,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和提出的要求,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对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根本性价值,准确领会“第二个结合”对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性作用,推进“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新征程深化发展、不断走深走实。 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必须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思想精髓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时,要求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这意味着要把二者“结合”好,必须首先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然后再进一步将“思想精髓”与“文化精华”联结起来、贯通起来,使两个方面由相互契合走向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真理属性之中。作为揭示客观世界本质与发展规律的科学,作为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改变命运、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在自然、社会、思维等各个领域充分展开,展现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学科向度,构建起一个内容丰富而大气磅礴的真理体系。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与逻辑、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统一中,创造性地揭示出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由内隐到外显、社会形态由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整而清晰的发展图景和发展路径,以本质联系和规律引导的实践力量与概念判断推理和分析综合的逻辑力量,为人类社会发展、无产阶级前途指明了方向、昭示出未来。马克思主义融世界观和方法论于一体、勇于诉诸行动并志在实践改造、坚守人民立场和社会发展规律,具备了“科学”所应有的全部要素,是真正具有科学性并把科学性贯彻到底的思维结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缘于其科学属性、真理体系、实践旨趣,缘于其唯物立场、辩证思维、人民情怀。 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真理属性之中,我们可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就是蕴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并具有精神支撑地位的核心要义,是能够发挥指导引领作用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思维凝结。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同角度予以揭示和说明。如,马克思、恩格斯非常看重他们创立的理论体系中的辩证法内容,强调其实践创造的方法论意义,视为我们“研究历史的指南”“行动的指南”;列宁将唯物辩证法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认为“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毛泽东同志强调“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将“实事求是”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这都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给予方向指导和方法指引。 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务必要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根本、核心与实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精准地而非粗略地、科学地而非机械地、有效地而非徒然地运用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正是科学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使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地位与引领功能得以充分印证,进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不断取得胜利。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要求我们在学习、运用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不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不能教条主义、实用主义,必须在全面掌握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着力运用其思想精髓去联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必须准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厚、博大精深。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需要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粹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成果、经典性内容。寓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母体”之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内涵的凝聚、精神气韵的表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功能的彰显、动能力量的支撑。这样的“文化精华”,必是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 对于精华糟粕兼具的传统文化,我们党历来采取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的科学态度。一方面,我们自觉礼敬民族历史,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实事求是地整理挖掘,坚决克服无视历史文化传统的虚无主义和唯传统至尊的复古主义;另一方面,我们科学辨析文化优劣,充分发掘其中的优秀内容和精华成分,使历经千百年洗涤冲刷磨炼、得到反复检验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与人文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从“中华传统文化”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这样的层层递进与渐次深化,鲜明地体现出我们党认知思维的深化与鉴识境界的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理念,视为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视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就是在“文化精华”意义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作的凝练概括和精确阐释。 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我们必须在科学辨析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内涵、使之由价值判断向事实判定转化过程中,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着力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功能。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以丰富政治智慧服务于执政党治国理政实践、能够以充沛价值思想润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够以正心修身理念作用于人的德性养成与素质提升、能够以完备人际规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够以深厚民族精神凝聚华夏儿女共襄复兴伟业、能够以包容和谐思维推动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等,都是我们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着力发掘、大力弘扬的精粹内涵。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进一步结出丰硕成果。 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必须在彼此契合中让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 …
日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擘画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蓝图,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会议围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强调了“八个坚持”,即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八个坚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战略和战术相贯通、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科学回答了根本保障、价值取向、根本宗旨、永恒主题等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金融本质规律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科学有效的金融制度安排是国民经济高效、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金融制度的本质特征、最大优势,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和“魂”。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风云变幻,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彼此交织,相互影响,金融风险隐患增多且蔓延更为迅速。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在应对这些复杂问题中强化全局观念、系统思维,掌握先机和主动,确保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始终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今年3月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确定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负责金融稳定和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这是从制度层面加强和保障党中央对金融工作和国家金融安全的集中统一领导。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好中央金融委员会在统筹协调把关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好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注重落实好属地责任,发挥好地方党委金融委员会和金融工委的作用。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重大金融决策部署,把党的领导这一制度优势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的治理效能优势。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做好金融工作,必须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中,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覆盖面,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增加对薄弱环节提供的优质金融服务。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增加针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加快推动建立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增加针对“三农”、小微企业等的金融服务供给。引导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和考核激励机制,强化科技赋能,推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以金融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为主要支撑,持续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专业的金融干部人才队伍,持之以恒严惩金融腐败,确保坚守金融工作的人民性。 必须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 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是国家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但经济运行仍面临新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持续改善社会预期、防范化解风险隐患,需要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更为高质高效的服务。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应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特定领域的作用,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大力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切实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全方位盘活被低效利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必须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自从党的十九大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以来,按照党中央确立的“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我国持续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实现了金融风险的整体可控。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强了金融监管的相关部署,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成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监管体系架构不断完善,金融监管的权威性和协调性日趋完善。 新征程上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必须认真落实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加强对重点领域的风险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把握好权和责的关系,健全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把握好快和稳的关系,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把握时度效,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 必须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我国正在着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创新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 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金融监管作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强化市场规则,打造规则统一、监管协同的金融市场,促进长期资本形成。只有坚持市场化导向,进一步释放金融体系活力,才能有效分散金融风险,引导更多资金转化为长期资本,为实体经济转型和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坚持以法治化为导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金融创新发展同样离不开法治化的保障和规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立法工作持续推进,金融基础法律相继修正或者修订,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等多层次的金融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客观上要求继续完善相关金融法律制度。加强金融法治建设,还需及时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的立法和修法工作。 必须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金融工作,要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完成了从“大一统”金融体系向多元化金融体系的转变,全社会形成了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结构。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的重点,坚持金融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健全法人治理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拓宽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注重改善间接融资结构,完善金融机构定位,推动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发挥好保险业的重要功能。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融资方式的多元化。 必须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 金融开放是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实现跨国金融资源配置、推动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稳步推进金融开放,取消外资股比限制,资本项目开放稳步推进。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平衡好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的关系。一方面,着力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扩大金融制度型双向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数字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另一方面,必须认识到金融对外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幅度和程度需要与国际经济形势、国内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跨境金融需求等客观现实相适应。更加注重开放的质量,服务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找准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之间的平衡点,推动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相配合,确保金融开放下的国家金融安全。…
习近平:当前,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同世界和亚太各成员分享中国发展机遇。 这段话出自2021年11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的讲话。 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大家庭。成立30多年来,亚太经合组织已拥有21个经济体和3个观察员,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平台。 中国的发展得益于亚太,也用自身的发展回馈亚太、造福亚太。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的一员,中国一直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事务,在推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互联互通、经济合作等理念和方案,为亚太地区的繁荣稳定作出重要贡献。2022年,中国与亚太地区贸易额达3.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9.2%,占中国外贸总额的36.8%;中国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其他成员国进出口总额达12.9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深入推进,中国与东盟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不断加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达到4.68万亿元。 11月15日至17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各方对此次会议充满期待,希望亚太能够继续发挥全球经济复苏的引擎作用。我们要认识到,当前,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正面临严峻挑战。APEC成员只有在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合作,才能共同探索出一条推动经济复苏和包容性增长的路径。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将继续致力于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开放的区域主义,与APEC成员一道,努力推动亚太地区加强合作、共同发展,携手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 来源:中国日报
新华社西安11月19日电 题: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为内陆地区创造发展机遇 新华社记者张思洁、雷肖霄 与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十年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打造了一个个“国家地标”与“民生工程”,收获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 以“经贸拓展·互联互通·互利共赢”为主题的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近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开幕,来自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汇聚一堂,共商共建共享国际合作新机遇。 与会各国代表与企业家认为,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与共建国家有效拓展了经贸往来与互联互通,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在本届丝博会的国际交流展区,石榴汁、石榴酒等主打“阿塞拜疆制造”的产品吸引不少消费者驻足。阿塞拜疆是石榴的主产地之一。2000多年前,这种水果被引入中国,在长安繁衍千年。 “这是阿塞拜疆的产品首次在丝博会上展出,我们希望能借此机会与中国经销商建立长期伙伴关系。”阿塞拜疆驻华大使馆商务代表处商务代表、特命全权公使特穆尔·纳迪罗格鲁说,两国已在建筑、能源、物流、旅游等领域长期开展合作,未来将进一步释放阿塞拜疆食品与饮料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表明,通过打通欧亚大陆与陆海的连接,内陆不再是封锁不畅的经济洼地,而是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沿。”外交学院院长王帆说。 在第七届丝博会期间举办的2023丝绸之路国际商协会(西安)圆桌会上,乌中对外贸易投资发展协会会长米乐扎合米达夫·巴布勒·巴吉勒维奇表示,尽管乌兹别克斯坦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但是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乌中两国在2022年的贸易额已突破90亿美元。 “目前已有1823家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积极开展业务,其中最近6个月新注册的企业达到了240多家,我们期待两国在绿色经济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收获更多合作成果。”他说。 今年中国—中亚峰会期间,西安国际港务区与哈萨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合作的哈萨克斯坦码头项目正式启动建设。不久前,双方又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见证了阿拉木图中哈物流场站项目启动,实现高频互动、双向投资,这将进一步增强中欧班列通道运行能力。 亚美尼亚中国合作关系发展中心副主席、中国首席代表姆希塔良·达维特说,亚美尼亚中国合作关系发展中心已与国内57家政府机构、经贸协会以及组织签署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合作项目达到28个。 “自2015年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以来,亚美尼亚和中国的贸易额增长了近三倍,我们非常看好中国市场和发展潜力。”他说。 来源:世界人物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10周年。10年来,主流媒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全媒体传播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声音传播得更深更广,媒体融合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征程新使命,新格局新作为。10月27日,由人民日报社与湖北省武汉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在武汉市举行。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负责同志、中央和地方媒体负责同志、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等500余人共商融合、共谋发展。 坚持正确方向,担当文化建设新使命 论坛开幕式上,一条视频引人注目。 从《中国一分钟》到《数说70年》,从《“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网上展馆》到《2021,送你一张船票》……201秒的剪辑,是对300多件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获奖作品的回顾,也是对主流媒体十年融合发展之路的回溯。 与会嘉宾表示,主流媒体的融合产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关键在于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中宣部副秘书长汤恒在主论坛开幕式致辞时表示:“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生命线。无论媒体融合发展到什么程度,媒体形态发生什么变化,新闻舆论工作在把牢方向导向上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必须始终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 “时习之”等名栏目不断涌现,“时光博物馆”等名品牌屡屡“破圈”……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坚持导向为魂,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加强舆论引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提供强大舆论支持。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政治家办报和党性原则,确保全媒体传播沿着正确导向发展,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人民日报社总编辑于绍良说。 “方向是根本,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互联网内容建设。”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总工程师孙蔚敏表示,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优势,当好主力军、守好主阵地、挺进主战场。 10年来,武汉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动市属媒体深度融合。“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让正能量更充沛、让主旋律更响亮!”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说。 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担当文化建设新使命,主流媒体必须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优的全媒型人才队伍。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兢介绍,中国记协将进一步创新理念,完善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为人才建设树立新标杆;进一步创新服务,加强中国记协媒体融合“智库”建设,以专业引领推动队伍升级转型。 厚植创新沃土,紧抓机遇应对挑战 在2023媒体融合发展论坛“智融未来”·AI成果展示会“AI之夜”现场,京剧演员与虚拟数字人“跨屏合作”,一段《新定军山》引来叫好声不断。惟创新者强。与会嘉宾认为,新征程上,必须写好创新这篇大文章,让媒体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一批展现创新成果的新闻产品不断走进公众视野。论坛上,一个个鲜活的创新案例让与会者眼前一亮。 在“融合十年:机遇与挑战”分论坛上,长城新媒体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王悦路带来内容创新的经验:“我们坚持聚焦百姓愿望、找准百姓视角、树牢百姓态度,对时政新闻中的专业术语、抽象理念进行通俗化解读,用大白话讲清大道理,让外行也能看懂门道。” 技术创新方面,新华社副社长刘健表示:“新华社始终保持对现代信息科技的敏锐性,牢牢把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坚持技术有效赋能,努力走在融合发展第一方阵。” 创新还体现在运营模式中。长江日报运行的武汉城市留言板是武汉市民热线12345的网络入口,已有160多家单位入驻;山东省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好“五大中心”,搭建群众爱用的“一站式”掌上服务平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胡劲军认为,主流媒体需不断推进从终端技术、内容生态到传播渠道、生产平台全方位的转型升级,探索建立“服务+”的运营模式,向着平台化、生态化、人本化、社会化发展的媒体持续深度融合。…
中国最新发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和经济金融政策释放了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鲜明信号,近期多家国际金融机构上调对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多位海外专家也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其中第三季度同比增长4.9%,环比增长1.3%。数据发布后,美国摩根大通集团、花旗银行集团和瑞士银行业巨头瑞银集团等多家国际金融机构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纷纷上调对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的预期。 摩根大通将2023年中国GDP增长预期从之前的5%上调至5.2%。摩根大通表示,中国8月和9月经济数据好于预期,“这令人鼓舞”。该机构预计,未来几个月中国经济恢复势头将持续。 摩根士丹利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4.8%至4.9%上调至5.1%。花旗银行集团和高盛公司预计,中国今年GDP将增长5.3%。瑞银集团将其对中国经济今年增长预期从4.8%上调至5.2%。总部位于日本的野村证券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从4.8%上调至5.1%。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经济专家尼古拉斯·拉迪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今年全年增长目标触手可及。 埃塞俄比亚战略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梅拉库·穆卢阿莱姆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中国第三季度消费支出表现亮眼,工业投资呈现良好势头,反映出中国经济健康有韧性。中国人口规模和市场潜力巨大,制造业和劳动力市场发达,发展前景良好,相信中国经济仍能保持较快增长。 市场研究机构凯投宏观分析师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预计,未来几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有望加快。埃文斯-普里查德强调,经济好转大部分归功于消费,另外劳动力市场的韧性也为经济持续恢复向好提供了支撑。 汇丰银行分析师认为,消费仍是中国经济的亮点,其中服务业消费成为经济恢复的关键推动力。此外,在机电设备和汽车生产等较先进技术领域,强劲制造业活动以及能源生产的回升是主要推动因素。 来源:中概股新闻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当局在新疆大规模拘押穆斯林少数民族之际,中国国务院本周二下发文件,宣布成立新疆自贸试验区,以加强“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那么,新疆自贸区的成立能否达到官方预期的效果呢? 据中国官媒新华社本周二报道,中国国务院近日印发《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宣布在新疆建立自贸区。 加强“一带一路”陆路联系 地方官拥有更大自主权 根据上述《方案》,新疆自贸试验区的建立旨在构建新疆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服务“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此外,《方案》还将赋予新疆自贸试验区的官员更大改革自主权,以制定吸引邻国投资者的政策。 路透社指出,毗邻新疆的除阿富汗外,其他邻国都是中方所谓复兴古代丝绸之路这一雄心勃勃项目的成员。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庄嘉颖告诉本台,新疆自贸试验区的建立旨在加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亚的陆路联系,但能否起到吸引中亚外资的作用则令人质疑。 “(新疆自贸试验区)会加强‘一带一路’陆路的联系和贸易,算是‘一带一路’比较成功的部分,或许是在加强现在已有的成效。”他说:“(中亚国家)能对外投资的资本应该少于中国很多,他们更希望吸引中国在他们境内投资。” 美国民间机构“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分析说,新疆自贸试验区的覆盖范围主要针对中亚,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这几个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而这些国家大部分并不害怕国际社会因新疆人权问题而实施制裁的政治风险。 “这几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发展都非常有限,它们也没有那么多资金来投入。只有哈萨克斯坦在努力和西方进行接触,它可能会投鼠忌器。比如进口新疆棉制品、光伏产品,会因为西方的制裁小心一点。”他说:“但其他国家不太会听西方的话,它们更多还是依靠俄罗斯。” 涉及新疆强迫劳动 国际社会广泛制裁 根据中国官方周二公布的上述《方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主要负责自贸试验区的建立。然而早在2020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因涉及侵犯人权而受到美国、加拿大等西方主要国家的广泛制裁。 2021年底,美国通过《防止强迫维吾尔人劳动法》(Uyghur Forced Labor Prevention Act)。该法禁止原产地为新疆的产品或被列入该法实体清单上的公司生产的商品进口至美国,除非相关进口商能够证明这些商品并非由强迫劳动生产。 本台此前报道,今年8月初,美国政府将中国骆驼股份 (Camel Group)和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henguang…
中国日报网8月14日电 巴基斯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哈利德·泰穆尔·阿克拉姆在《中国日报》刊文称,中国以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向世界展示了如何为全人类创造发展机遇、造福全人类的路径。 十年间,中国提出的旨在改善亚洲、欧洲和非洲互联互通、促进共同发展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对发展中国家,而且对发达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全方位推动全球合作,比如在非洲和亚洲国家建设可再生能源项目。 发展中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中国在推动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共同繁荣方面的作用。 文章说,除了“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还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促进全球增长和丰富世界文化提供了中国智慧。 全球发展倡议致力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包容性经济发展。全球发展倡议是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有益补充,旨在建立深厚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促进国际发展合作。 全球安全倡议旨在消除国际冲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鼓励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为动荡变化的世界带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在非传统安全方面,中国支持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性挑战。 全球文明倡议呼吁各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对话和包容原则。倡议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人文交流和互鉴,推进共同合作以应对全球挑战。 文章指出,面对全球性问题,美西方国家罔顾中国为全球发展做出的贡献,一味地围堵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中国家建设了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和发电厂等基础设施,西方却不断批评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极力指责中国以求实现“遏制中国”的目标。 美国及其盟友,从北约到AUKUS(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组成的安全联盟)以及美印日澳四方安全对话,都是为了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隔离。 文章最后强调,美国的军事干预导致世界许多地区数百万人丧生,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撕裂这些国家的社会。美国犯下了如此令人发指的罪行,却声称要促进民主、保护人权。这些无非是美国不断谋划的新战略,旨在希望通过打压中国来维持其全球霸权。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