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
- Global News
- Defence
- Economy
- Op-ed
- Science
- Sports
- Lifestyle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Browsing: 北京
瑞士外交部周三表示,几家中国报纸网站已删除有关冠状病毒大流行的评论,这些评论被“错误地呈现”为来自一位似乎并不存在的瑞士生物学家。 一位名叫威尔逊·爱德华兹 (Wilson Edwards) 的生物学家在媒体和社交媒体上发表评论,指责美国在疫情期间对研究人员施压。中国当局和官方媒体对国外对中国应对 COVID-19 疫情的批评进行了强烈反击。 瑞士驻北京大使馆周二在推特上强调了对这位被引述的科学家的怀疑 :“正在寻找威尔逊·爱德华兹,据称是(瑞士)生物学家,过去几天在中国的报纸和社交媒体上被提及。” 该大使馆在推特上表示,“如果你存在,我们想见见你!” 帖子中附有一条用英文和中文写成的消息,称没有名叫威尔逊·爱德华兹的瑞士公民出现在生物领域的登记册或学术文章中。帖子称,发表威尔逊评论的 Facebook 账户于 7 月 24 日开通。 中国大使馆表示,感谢瑞士方面对此予以关注,但“遗憾地告诉中国公众,此消息为假消息”。 大使馆在帖子中表示:“虽然我们认为媒体和网民传播此报道是出于善意,但我们恳请发表此报道的人删除该报道并发布更正。” 瑞士外交部发言人皮埃尔-阿兰·埃尔钦格 (Pierre-Alain…
美国周日(12月10日)指责中国干预菲律宾的海上行动并破坏地区稳定,敦促北京停止在南中国海“危险和破坏稳定的行为”。菲律宾和中国就周末所发生涉及两国船只的撞击事件互相指责。周日,当马尼拉的船只正在为坐滩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内的第二托马斯浅滩(Second Thomas Shoal,中国称仁爱礁)上的军舰进行补给任务时,菲律宾指责中国海警船撞击其船只并发射水炮造成一艘菲律宾船只“发动机严重损坏”,而中国海警则持另种说法,表示是菲律宾船只故意撞击其船只。周六,南中国海具有争议的斯卡伯勒浅滩(Scarborough Shoal,中国称黄岩岛)也发生了类似的敌对行径。美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展现了对菲律宾的支持。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Matthew Miller)周日在一份声明中表示,12月9日和10日在南中国海具争议的浅滩,“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只使用了水炮和鲁莽的行动,包括强行碰撞,对前往这些地点执行官方补给任务的菲律宾船只造成损害,危及菲律宾船员的安全。”米勒说,在斯卡伯勒浅滩的中国船只还使用声学装置,使菲律宾船员丧失行动能力,藉此驱赶菲律宾渔船,中共的行径是干涉菲律宾的合法海上作业和菲律宾船只行使公海航行的自由。米勒说:“阻碍这个长期存在的前哨基地的补给线,和干扰菲律宾合法的海上作业损害了地区稳定。”米勒表示:“这些行为不仅反映出对菲律宾人安全和生计的轻率漠视,而且也漠视了国际法。”米勒在声明中呼吁中国遵守2016年海牙常设仲裁法院的裁决,该裁决宣告中国在南中国海广泛的主权主张无效。米勒表示,依据这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裁决,中国对第二托马斯浅滩周围海域没有合法的海洋主张,另外菲律宾人也享有在斯卡伯勒浅滩周围的传统捕鱼权。他说,“美国呼吁中国遵守裁决,停止危险和破坏稳定的行为”,并重申了美菲共同防御条约。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小马科斯(Ferdinand Marcos Jr.)表示,中国海警船和海上民兵在菲律宾海域的存在是非法的,他们针对菲律宾人的行为公然违反了国际法。小马科斯周日晚间在社交媒体X平台上发文称,中国海警及其海上民兵周末对菲律宾船只和人员实施的“侵略和挑衅”,“只会进一步坚定我们捍卫和保护我国在西菲律宾海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的决心”。小马科斯说:“我们仍然没有被吓倒。”菲律宾外交部周一则表示,菲律宾已因中国在南中国海对其船只采取的“侵略性”行动,召见中国驻马尼拉大使,并就中国海警船对马尼拉船只使用水炮的行为,向中国提出外交抗议。 另外一方面,中国外交部周一表示,已就周日发生的撞船事件向菲律宾方面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称,菲方船只不顾中国海警船警告,执意冲闯仁爱礁潟湖,并以危险方式冲撞现场的中国海警船。中国海警依据国内法和国际法,对菲方船只采取必要措施,操作专业克制,合理合法。 毛宁表示:“近期,仁爱礁海域多次发生紧急事态,责任完全在菲方,根源在于菲方违背承诺,拒不拖走非法‘坐滩’的军舰,并企图对其实施大规模加固,实现永久侵占。” 她说,中方再次敦促菲方停止海上侵权挑衅,停止对中方的无端攻击抹黑,不要采取破坏南海和平稳定的行为。 来源:美国之音中文
本报北京11月19日电 (记者黄发红)由中国政法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19日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法治国际传播基本战略、重大涉外法治事件传播策略、涉外法治的最新进展及中国法治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鸣起在致辞中表示,加强中国法治国际传播,要坚持党的领导,注重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弘扬中国特色法治理念,坚持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注重国际传播的基本规律,提升中国法治国际影响力。 会上发布了由中国政法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和国际法学院组织编写的《中国涉外法治蓝皮书(2023)》和2023年“中国法治国际传播十大典型案例”,并展示了“中国法英文视频公开课”系列视频。 来源:中共人民网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周六在与美国外长安东尼-布林肯通电话时表示,华盛顿必须在以色列与加沙冲突中 “发挥建设性和负责任的作用”。法新社说,布林肯稍早敦促中国利用影响力促进解决中东危机。 据法新社引述中国外交部官方说法,中国外长王毅对安东尼-布林肯说:”美国必须发挥建设性和负责任的作用,尽快将政治解决的问题重新摆上桌面。” 据中央社今天引述消息报道称,中国外长王毅表示,中方呼吁尽快召开国际和会,美方应切实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问题尽快回到政治解决的轨道。 据中国官方发布,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通话中,向王毅介绍了正在访问中东的情况以及美方对当前巴以冲突的立场。 据王毅说,巴以冲突不断升级,面临失控风险。中方反对一切伤害平民的行为,谴责一切违反国际法的做法。“中方认为,维护自身安全不能以伤害无辜平民为代价。军事手段没有出路,以暴易暴只会造成恶性循环。” 他说,当务之急是“尽快停火降温,避免加剧人道主义灾难”;遵守国际人道法,开辟人道救援通道;支持联合国凝聚国际共识、安理会发挥应有作用。 王毅强调,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落实“两国方案”,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实现巴以双方和平共处。没有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民族的和解,就没有中东和平。“中方呼吁尽快召开国际和会,推动达成广泛共识。” 据中国官方发布,王毅还表示,大国在处理国际地区热点问题时,应坚持客观公正,保持冷静克制,带头遵守国际法。中方将继续根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基本原则推进劝和促谈。“美方应切实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问题尽快回到政治解决的轨道上来。” 法新社称,美国官方证实布林肯今天与王毅通话。 资料来源:rfi 新闻
中英关系紧张之际,英国外交大臣克莱弗利周三到访北京,先后与韩正和王毅会了面。他坚称已向见到的每位中国高官提出了人权问题。同天,伦敦议会发布报告敦促苏纳克政府对中国采取威慑外交。 英国外交大臣克莱沃利(James Cleverly)周三(8月30日)到访北京,他先后与中国国家副主席韩正和中国外长王毅举行会谈。克莱沃利是五年来首次访问中国的英国外交大臣。 据法新社发自北京的报道,詹姆斯·克莱弗利说,“我与几位中国政府高级官员进行过交谈,并在每次会议上都提出了人权问题”。 他补充说:“我认为中国政府理解英国在捍卫人权方面的坚定立场,我将继续就这些问题发声。” 香港新疆西藏人权 法新社说,在经历了2015年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所期望的“黄金时代”之后,伦敦和北京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明显恶化。英中两国存在不同立场,特别是在镇压前英国殖民地香港的民主运动、新疆维吾尔穆斯林少数民族的命运或在西藏人权遭侵犯的指控上。 据法广驻香港特约记者麦燕庭报道,位于伦敦的非政府组织“香港监察”促请英国外交大臣克莱沃利敦促中国遵守《中英联合声明》,并释放香港所有政治犯,包括前《苹果日报》创办人黎智英。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彬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香港和新疆局势是中国内政”,中国政府”不许任何外国干涉”。 在上个月,中国批评英国对流亡海外的香港民运人士提供”保护”,中国认为这些人是”逃犯”,并悬赏通缉他们。 另外,上周日,中国国家媒体还呼吁伦敦”归还”在大英博物馆展出的中国文物。 议会促”威慑外交” 据英媒天空电视报道,克莱沃利先生表示,面对面的交流将有助于两国避免误解。他还说,此行意在寻求”重启”英中关系,但他也承诺,会在访问期间提出对人权和香港待遇的关切。 在克莱弗利先生访华之际,伦敦议会周三发表了一份对中国政府持严厉批评态度的报告,称中国是”对英国及英国利益的威胁”,并呼吁英国政府发展”威慑外交”。 在访问之前,克莱沃利先生说:“从气候变化到流行病预防,从经济不稳定到核扩散,任何重大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中国”。 这位英国外交大臣还说,“中国的规模和历史及全球重要性意味着不容忽视,也意味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责任。而这一责任意味着中国要履行其国际承诺和义务”。 另据BBC说,乌克兰战争和网络安全也被提上了英国外交大臣访华的议程。该媒体还介绍,此次英国外交大臣访北京之前,一些英国议员抨击苏纳克政府的对华方针”不自洽”。资深保守党议员伊恩-邓肯-史密斯爵士(Sir Iain Duncan Smith)将其比作”绥靖主义”。…
新华社记者 当大运圣火点燃巴蜀大地,当青春梦想照耀巍巍中国,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注定非同凡响,足以载入史册。 这是广袤的中国西部大地上,首次迎来世界性综合体育盛会,人们得以透过成都领略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这也是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第三次来到中国大陆,人们得以跟随大运会的中国足迹,从北京到深圳再到成都,由点到线、由线及面,在沧桑巨变和辉煌成就中读懂中国。 这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下的一场友谊盛会,世界各地的青年学子以运动的名义、包容的胸怀、团结的姿态,共同谱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大运“新足迹” 22年前,中国对举办奥运会翘首以盼。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预演和热身,北京2001年成功举办了第2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这是中国第一次举行世界级综合性运动会。就在大运会开幕前一个多月,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迎大运 助申奥”的口号成为现实。通过北京大运会,世界感受到中国发展的脉动,相信中国举办综合性国际大赛的能力。 时隔十年,大运会第二次来到中国大陆,因为改革开放,从一个海边小渔村变身为世界大都市的深圳,成为大运会举办地。这座青春无敌、风华正茂的城市,以创意无限的激情,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搭建起文化交流和共促友谊的平台。青年学子“从这里出发”,在深圳大运会上创造了“不一样的精彩”。深圳,通过大运会,向海内外集中展示了改革开放的窗口形象、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魅力和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城市形象。深圳与世界,在这个互动的舞台上都找到了更多答案。 胡凯,2005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100米金牌获得者,现任清华大学体育部副主任,他认为大运会对他一生都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北京大运会时,他是清华大学新生;2011年,他成为深圳大运会火炬接力首站火炬手。 胡凯说:“我的个人生涯和职业生涯都是以大运会为起点。2001年现场观看了大运会比赛后,我就想有朝一日能够作为中国大学生运动员参加大运会。2005年土耳其伊兹密尔大运会夺得金牌对我个人生涯是个肯定。2011年我虽已退役,但作为火炬手参加了深圳大运会火炬传递,当时我就深切感觉到大运会从北京到深圳、从北到南,就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 又隔十年,大运会再次选择了中国。本届成都大运会是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方式展开之际,在中国举办的又一次国际体育盛会。“成都成就梦想”,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因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而始终保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成都,回馈给世界以精彩。 国际大体联世界夏季大运会主任赵晶,经历了在中国大陆的三次夏季大运会。“2001年北京大运会,我是一名志愿者;2011年深圳大运会,我是国际大体联一名工作人员;这次成都大运会,我成了大运会的一名官员。”她说,“大运成就了无数人的梦想,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首都体育学院原校长钟秉枢说,从三次大运会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体育事业的发展进步:第一次运动员基本是体校训练出来的专业运动员;第二次是大学里的运动员开始逐步增加;这一次可以说是对我们践行体教融合理念的一次成果检阅。 奥林匹克研究专家、温州大学教授易剑东认为,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城市能够独立举办世界大运会这样规模的赛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座城市和整个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从北京到深圳再到成都,不仅仅是大运会举办地的变化,更是中国在新世纪头十年高速发展、在新时代十年高质量发展的注脚,更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和国家繁荣强盛的生动佐证。 成都“新气象” 大运会是见证者,也是推动者。 正如2001年大运会之于北京、2011年大运会之于深圳,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对于成都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成都为举办大运会新建和改扩建的49座场馆,将是这座城市最直接的财富。这不仅解决了市民的健身场馆需求,也为成都今后举办大型赛事、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筹备和举办大运会期间,成都还培养锻炼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的技术骨干以及赛事运营、管理、服务等人才。 大运会显著增强了成都的“体育基因”“运动气质”。每天清晨或傍晚,无论在公园中、社区里,还是在天桥下、屋顶上,总能看见成都市民进行各种健身运动的英姿。成都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大运会推动下,2022年底成都已拥有体育场地设施6.41万个,运动健身已成为成都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当全民健身成为风尚,健康中国便不再遥远。…
铁轨远端车灯亮起,一列从北京驶来的“复兴号”列车缓缓驶入天津站站台。盛夏的风恍若带领乘客回到15年前,高铁初次在此停靠时那令人激动不已的时刻。 2008年8月1日,我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开通运营,自此,随着高铁线路串珠成线、连线成网,中国人民也开始在创新制造、便利生活的“高速轨道”上奔驰前行。 15年来,京津城际提速扩容,拉近了京津两地距离、带动周边多个城区更新发展,更加速了人才流动、生活相通,使科技创新成果频频涌现。 15年后的今天,中国高铁不仅已在国内四通八达,运营里程增加到4.2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制造”与对外合作的亮丽名片。 30分钟,京津城际见证高铁技术飞跃 京津城际“15岁生日”对今年47岁的火车老司机张岩而言意义非凡。经历了从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高速铁路全历程的他,至今记得2008年8月1日当天作为京津城际首发司机之一的感觉。 “从前机车内冬寒暑热,蓝色的制服总被机油蹭得脏兮兮、黏糊糊的。如今,慢吞吞的机车换成了疾驰的高铁,挥汗如雨的‘体力活’变成了不少孩子向往的好职业。”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机务段动车组司机张岩说,身处其间,他在舒心之余更感自豪。 30分钟就能实现“京津通勤”,“速度快”是不少旅客对高铁的“第一印象”。“京津城际刚开通时,不少乘客都喜欢凑到窗边看飞驰而过的风景,还常常用手机拍摄记录列车显示屏上的时速。”天津客运段京津城际车队列车长张莹回忆道。 运营速度提升是高铁技术进步的一个侧面。参与了秦沈客运专线、京沪高铁与京津城际研究设计工作的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胡叙洪说,我国高铁的“科研攻关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初。 1994年,广州至深圳准高速铁路投入运营,最高运营时速达160公里;1997年至2007年,中国铁路完成六次既有线大提速;2003年,最高运营时速200公里的秦皇岛至沈阳客运专线投入运营,为高速铁路建设进行了技术和人才储备…… “随着速度一步步提升,我们积累了大量铁路基础设施、轨道平顺性、安全性能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为随后高铁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胡叙洪说。 2018年京津城际运行十周年之际,线路运输主力全部升级为“复兴号”,全线时速调整为350公里,平稳程度、旅客出行体验再次“升级”,极大缓解了旅途的疲乏劳顿。 “复兴号”可以满足更为复杂多样、长距离、长时间、连续高速运行等需求,也在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上大幅提升。天津动车客车段天津动车运用所技术组组长杜竞舟说,“复兴号”整车设计使用寿命达到30年,行驶阻力也比“和谐号”动车组降低了7.5%到12.3%。 15年来,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首创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土建工程建造技术,到创新联调联试、系统集成技术,京津城际的起步与变迁始终与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紧紧相连。 构建完整的铁路建筑信息模型(BIM)标准体系,首次形成高速铁路的“数字孪生”;建立中国标准接触网技术装备体系(CRCS),实现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状态的动态监测及故障预警;天津供电段推出基于点云技术的电气化铁路限界测量系统,可快速对测量区段接触线磨损状态智能分析评估……自“起跑”以来,中国高铁技术不断创新发展。 在技术支撑下,目前中国高铁基本解决了客运高峰期运力短缺的问题。今年上半年,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7.7亿人次,日均开行旅客列车9311列。 创新无止境。一路走来,与高铁技术“同成长”的胡叙洪已投入了新的研发项目中。“下一个研究重点是时速600公里磁悬浮高铁!”他笑道。 4.2万公里,双城生活点燃“高铁经济”引擎 夜幕之下,灯火渐渐从铁轨两侧联结成串。看到熟悉的风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清站站长姚冰知道,再有几分钟,自己乘坐的京津城际列车就要抵达武清站了。 坐落于京津之间的武清站,曾是京津城际唯一经停站,也是透视高铁经济的一扇“明窗”。…
就法国财经部长勒梅尔的对华访问,法国世界报强调,法国财经部长认为,想在经济上与北京脱钩是“幻想”,是不现实的。 相关的文章写道,虽然一些西方国家就自己对中国经济的依赖表示不安和担忧,但法国财经部长表示,“是不可能切断与中国经济的所有联系的”,不过,法国财经部长也表示,在某些战略领域,法国应该有更大的独立性。 7月30日星期天,法国财经部长布鲁诺·勒梅尔在北京接受记者提问时表示,“脱钩是一种幻想”,“我们完全反对脱钩的想法”。 法国财经部长在法国大使馆与负责财经问题的中国副总理何立峰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时用英语表示:“切断美国经济、欧洲经济和中国经济之间的一切联系是不可能的。” 但是,法国财经部长也认为,在某些特定的经济和工业领域,法国应该具有更大的独立性。这是马克龙第二任期的旗舰目标之一。 为了“避免产生任何的误解”,法国财经部长勒梅尔进一步表示,近几个月以来在很多西方国家流行的“去风险”的说法“不意味着中国是一个风险”。勒梅尔进一步说,“这意味着我们想要更加独立。(……)我们不想看到,我们对某些非常特别的组件过于依赖,就像我们在新冠危机期间所看到的那样。” 渴望战略独立 法国财经部长勒梅尔此次来华是为了出席中法财经高层对话,这是专门讨论这些战略问题的年度双边会议。法国世界报的相关文章继续写道,法国财经部长的言论和一些西方国家本着战略独立的逻辑希望减少对北京经济依赖的愿望是吻合的。 德国就是这样,中国是德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德国强大的汽车行业的关键市场。 近年来,在华盛顿和北京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一些美国官员也在捍卫这样的想法。 7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时表示,鉴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量,美国经济与中国“脱钩”“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中国总理李强六月份时认为,在相互交织的经济世界中,脱钩是一个伪命题。 周一,法国财经部长前往被认为是“中国硅谷”的深圳。勒梅尔在深圳会见中国大老板,其中包括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的老板,比亚迪正在考虑在欧洲开设一家电动汽车工厂。法国财经部长向中国投资者敞开法国的大门。 世界报头版内容 周一下午上市的法国世界报的头版头条涉及法国国内新闻:新上任的法国卫生部长奥雷利安·鲁梭(Aurélien Rousseau)将面临哪些需要紧急处理的问题。 法国世界报在头版中央位置处理的内容是政变后的尼日尔的形势。该报重点指出,政变后走上尼日尔街头的示威者为政变者鼓掌,为俄罗斯欢呼。法国世界报还指出,尼日尔的一些军人指责法国试图让被推翻的总统巴祖姆重返政权,还有一些尼日尔负责人告诉媒体说法国方面向支持政变的示威者进行实弹射击,就此,法国外交部长科隆纳女士明确地、坚决地给与了否认。 资料来源:rfi
近日,《中国共产党简史》俄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阿拉伯文、意大利文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7月1日,该书多语种图书首发式在京举行。 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郗卫东介绍了图书翻译出版有关情况。他表示,《中国共产党简史》多语种图书的出版发行,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的献礼。参与翻译工作的专家学者精益求精、字斟句酌,与中央编译出版社的编辑团队一起,共同打造了这批党史经典外译著作。 据悉,《中国共产党简史》多语种图书的出版发行,为外国读者更加客观准确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权威而真实的文献,对于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记者张研) 来源:新闻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实现访华,中美两国已开始通过对话稳定关系。伴随美国拜登政府的动向,美欧经济界和欧洲主要国家的首脑已经开始陆续前往中国“拜访”。原因是中国作为巨大市场和主要制造基地的吸引力并未褪色。但日企低调没有跟进。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美欧经济界密集访华,日企低调。 美国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6月16日在北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了会谈。他在博客上透露这是4年来首次访华。再看产能的4成(75万辆)由上海工厂承担的美国纯电动汽车(EV)厂商特斯拉。5月底,该公司首席执行官(CEO)埃隆·马斯克3年来首次访问了中国。 美国最大银行摩根大通的CEO杰米·戴蒙5月底访问了上海,他表示不会停止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美国苹果CEO蒂姆·库克、美国半导体厂商高通CEO克里斯蒂亚诺·阿蒙、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等人也已陆续访华。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22年中美货物贸易总额比上年增加约5%,达到约6900亿美元。 欧洲企业也不甘落后。欧洲国家首脑的高层营销也很积极。法国总统马克龙4月率领空中客车的首脑等企业界人士访华,受到中方的隆重接待。另外,德国总理朔尔茨也带领企业代表团于去年秋季访问中国。6月20日,中国总理李强率领的访问团访问德国,讨论了经济合作问题。 日本经济新闻称,中国政府的最高领导层和部长级官员先后与到访的美国经济界人士见面等,强调了欢迎的态度。在疫情后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中国对于美国主导的对华包围网日益产生危机感。要打破包围网、保持稳定增长,离不开外资的投资和技术。 但日本企业显得消极。从公开首脑访问消息的日本企业来看,除了由会长东原敏昭与社长兼CEO克里斯托夫·韦伯出席3月在北京汇聚全球企业经营者的论坛的日立制作所和武田药品工业之外,仅限于日产汽车等。 实际上,日本的电机企业和商社等有更多的企业高层实际到访当地,但日本企业的中国法人高管坦言:“除了面临日本国内反弹的风险之外,中国方面也建议最好低调行事”。 安斯泰来制药的中国当地法人的日籍高管被扣的问题尚未找到解决头绪。围绕半导体领域和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处理排海问题,中日两国的对立仍在持续。 日本经济新闻称,从日本首相访华来看,自2019年时任首相安倍晋三之后一直未实现。日本首相岸田文雄6月18日曾表示“将考虑访华”。 资料来源:rfi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