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
- Global News
- Defence
- Economy
- Op-ed
- Science
- Sports
- Lifestyle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Browsing: 创造
新华社西安11月19日电 题: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为内陆地区创造发展机遇 新华社记者张思洁、雷肖霄 与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十年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打造了一个个“国家地标”与“民生工程”,收获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 以“经贸拓展·互联互通·互利共赢”为主题的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近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开幕,来自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汇聚一堂,共商共建共享国际合作新机遇。 与会各国代表与企业家认为,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与共建国家有效拓展了经贸往来与互联互通,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在本届丝博会的国际交流展区,石榴汁、石榴酒等主打“阿塞拜疆制造”的产品吸引不少消费者驻足。阿塞拜疆是石榴的主产地之一。2000多年前,这种水果被引入中国,在长安繁衍千年。 “这是阿塞拜疆的产品首次在丝博会上展出,我们希望能借此机会与中国经销商建立长期伙伴关系。”阿塞拜疆驻华大使馆商务代表处商务代表、特命全权公使特穆尔·纳迪罗格鲁说,两国已在建筑、能源、物流、旅游等领域长期开展合作,未来将进一步释放阿塞拜疆食品与饮料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表明,通过打通欧亚大陆与陆海的连接,内陆不再是封锁不畅的经济洼地,而是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沿。”外交学院院长王帆说。 在第七届丝博会期间举办的2023丝绸之路国际商协会(西安)圆桌会上,乌中对外贸易投资发展协会会长米乐扎合米达夫·巴布勒·巴吉勒维奇表示,尽管乌兹别克斯坦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但是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乌中两国在2022年的贸易额已突破90亿美元。 “目前已有1823家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积极开展业务,其中最近6个月新注册的企业达到了240多家,我们期待两国在绿色经济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收获更多合作成果。”他说。 今年中国—中亚峰会期间,西安国际港务区与哈萨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合作的哈萨克斯坦码头项目正式启动建设。不久前,双方又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见证了阿拉木图中哈物流场站项目启动,实现高频互动、双向投资,这将进一步增强中欧班列通道运行能力。 亚美尼亚中国合作关系发展中心副主席、中国首席代表姆希塔良·达维特说,亚美尼亚中国合作关系发展中心已与国内57家政府机构、经贸协会以及组织签署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合作项目达到28个。 “自2015年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以来,亚美尼亚和中国的贸易额增长了近三倍,我们非常看好中国市场和发展潜力。”他说。 来源:世界人物
纽约 — 202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有望创下自他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来出访国家最少、出访时间最短的记录。 截至目前(8月15日),今年习近平仅在3月出访俄罗斯一次,全年只在国外度过两天时间。根据彭博社统计,在习近平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后的2013 年至 2019 年间,他平均每年出访 14 次,数量超过时任美国领导人。 而现在,习近平让外国政要到北京去见他。今年以来,他会见了法国、厄立特里亚、美国等36个国家的政要。但这比起他疫情前的同期平均每年48个还是少了很多。 “他今年最大的担心就是经济。整个形势导致他不能花很多时间在国外。”独立时评人虞平说。“第二,国际大环境对他出访也不利。他想去的是世界主要国家,但现在这个环境基本不存在了。” 三项国际峰会等待习近平参加 不过,未来4个月,至少有三项习近平渴望的重大国际外交活动等着他:8月金砖国(BRICS)峰会,9月20国集团峰会,和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 “明年元首外交将掀起新高潮”,中国外长王毅去年底在预测中国今年“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格局”时说。当时,拜登与习近平刚刚在巴厘岛20国集团峰会上会晤,两国外交官员都表示要为落实“拜习”峰会而努力。 但之后局势发生了巨变。2月中国间谍气球入侵美国,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暂停访华,美中关系呈螺旋式下降;之后虽经拜登政府努力,布林肯和财长耶伦先后前往北京,双边关系有所缓和,但美国和盟国联手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的限制,使北京处于极为孤立的状态。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不断下滑,房地产业和地方政府债务爆雷事件频传,导致人员伤亡的火灾、水灾接连发生,政府则加大力度严控社会,民间对习近平的不满日益高涨;更别提中共高层的混乱:习近平亲手提拔的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被失踪和免职、火箭军领导层发生突变等。 在这种情况下,重温有关“东升西降”、“百年不遇之变局”、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的“习近平外交思想”,让人有如恍若隔世之感。 “对习近平来说,不幸的现实是,中国经济目前表现不佳,‘一带一路’倡议比几年前更弱。 而中国自身的侵略行为使得习近平所谓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变得更加困难,” 《外交政策》印太研究资深研究员迈克尔·索博利克(Michael Sobolik)说。“在外交政策方面,中国共产党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习近平现在不是处于这十年里的高点,而是低点。”…
核心阅读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考古学家苏秉琦就提出考古学的“中国学派”。苏秉琦区系类型理论代表着中国考古学“本土化”的第一个高峰。 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学人薪火相传、焚膏继晷,就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起源等重大研究课题,交出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答卷”,为构建中华文明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考古人的独特贡献。 考古学作为一门系统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文明的遗存,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复杂系统,可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门学科的繁荣发展、根深叶茂,虽然需要起于累土、不择细流,但要真正立起来,必须要“得其大者”。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考古学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运用“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论,科学回答好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中国考古学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西方理论界、学术界形成了对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主导性话语优势,导致了把现代化与西方化相提并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考古学家苏秉琦就提出考古学的“中国学派”。40多年过去了,中国考古学虽然在重大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学科理论的系统构建思考上,仍然没有超越以苏秉琦区系类型理论为代表的中国考古学“本土化”的第一个高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关键在于不断增强考古学科的主体性,必须要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要扬弃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发展进程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因素,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考古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在探索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规律中提供中国考古学理论方案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场变局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国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考古学是探索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中国现代考古学对中华文明的探索,从来都离不开对世界文明和人类发展命运的观照。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考古学,决不能躲进象牙塔、置身世局外、关门搞研究,而要结合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积极主动回应近代以来西方学术界的“文明等级论”“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在阐释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探索总结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经验和普遍规律,在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和博物馆交流等各领域,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交流合作,为保护人类文明贡献中国力量。 要大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复合型高水平考古领军人才,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来衡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中华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禀赋,助力推动人类文明走向更加开放包容、互信互鉴、互利共赢的美好未来。 在坚持群众史观中推动考古成为人民的事业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考古学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民需要什么样的考古学?考古学怎样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这需要考古工作者朝着什么方向努力?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文化资源,考古学要科学回答好人民之问,就要走与人民相融合的学术道路。 考古工作本来就根植于人民,所发掘的都是先民在历史上创造的物质文化遗存;同样也必须面向人民,直面群众需求,让考古学科的成果和价值走进日常生活,让人民群众更加深刻地体会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要“让文物活起来”,善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策划沉浸式、互动式的考古成果展示,使文物古迹成为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生动课堂和鲜活教材。“让遗址会说话”,深入阐释大遗址的文明深度和历史厚度,有效贯通考古学的“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积极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在把握时代脉搏中寻找新时代中国考古学之道 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学人薪火相传、焚膏继晷,就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起源等重大研究课题,交出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答卷”,为构建中华文明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考古人的独特贡献。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重要研究不断推动中国考古学发展走向深入、走向世界。北京田园洞遗址4万年前人骨DNA分析以及许家窑人、灵井人、马坝人等中国古人类化石高分辨率CT技术研究,为揭示现代人起源演化提供了新思路新线索。浙江上山遗址的万年稻米和北京东胡林遗址的万年粟黍粒是东亚地区农业起源的重要物证。浙江良渚古城的系列重大发现,不仅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而且突破了文明社会“三要素”的传统判断,构建了“文明”定义的中国标准。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多元一体”格局和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 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考古学,要强化使命担当,更加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考古力量。主动发挥学科优势,坚持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物基因,萃取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核,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扎实构建中国考古学自己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努力建设浸润世道人心、展示华夏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至影响人类思想发展的世界一流学科。 新时代的考古工作者应奋发有为,书写出不负历史、不负时代的考古答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来源:中共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8月16日电 (欧阳易佳)在近期举办的2023数字经济领航者论坛上,参会嘉宾围绕“提质增效,赋能经济”“生态融合,技术创新”“脱虚向实,服务实体”等话题充分交流,为打造数智新生态,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全面建设数字中国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当前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一轮机遇期,5G、智能计算为数字经济创新开辟了新赛道,数字经济和数实融合培育了多个万亿元规模的产业新蓝海,而且建设透明和可预期的常态化监管机制,为数字经济的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生态。 围绕传统能源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法介绍了煤炭行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建设的情况。他认为,煤炭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以煤矿智能化为支撑的新业态高质量发展,是新百年煤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同样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先行者。”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兼秘书长何龙灿说,截至2022年底,在A股全部5067家上市公司,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相关上市公司达到了1211家,比上年增长15%。 论坛发布的《2023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发展报告》显示,在此前调研的样本上市公司中,已经有76%的公司开始推进数字化转型,在上市公司数字化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进程的同时,数字化转型也为上市公司的蓬勃发展不断提供动力与价值。 经济日报社副秘书长、中国经济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徐文营建议,以打通数字经济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不断提升实体经济的质量和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繁荣,以高质量数字经济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陈瑾对此文亦有贡献) 来源:财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