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
- Global News
- Defence
- Economy
- Op-ed
- Science
- Sports
- Lifestyle
Subscribe to Updates
Get the latest creative news from FooBar about art, design and business.
What's Hot
Browsing: 创新
隆基单晶电池生产基地,十多万平方米的车间内,数千台设备正开足马力生产,机械臂挥舞翻转,精准投送着硅片材料,一块块光伏电池片源源下线;三一智能制造产业园数百米智能生产线,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时显示已售宽体自卸车全国运行情况;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平均一分钟就可以下线一台整车……陕西西安,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实。 新突破:科技创新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生产机器人挥舞着“手臂”,数字跃动在数据管理大屏上,从钢材到矿用整车一气完成……三一智能制造产业园车间的生产场景令人惊叹,产业园车间内两侧数百米的智能生产线串联起下料、结构、涂装、总装配等所有生产工序;中间悬挂的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时显示已售宽体自卸车在全国运行的情况。 全程智能调度,实现“一张钢板进,一台矿车出”的智能制造全要素、全可视化落地。“凡是计算机能做的事,决不允许人来做。”三一智能制造产业园工作人员介绍,基于树根互联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工厂的全部9大工艺、30多个典型场景由239台机器人和63架AGV自动完成,实现“聪明作业”。 “西安是国家中心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可以为企业降低物流运输成本,便于企业在北方市场建立稳定的生产制造及营销基地。而且,西安工业基础雄厚,科研教育资源尤为丰富,科技人才资源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三一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志超表示。 5天完成相关光缆线路迁改;1个多月完成土地征收和清表工作;40天协助企业完成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不动产权证;83天完成项目配套路网建设……自项目开工建设到进入试生产、首台设备下线仅用了8个月,“西安效率”再次体现。 位于西咸新区的三一智能制造产业园,是西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作为我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安西咸新区被确立为秦创原总窗口。隆基绿能、西部超导、三一重工、商汤科技等一批行业龙头纷纷在此布局,带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加速融合。激活丰富的科教资源,打破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转化“堵点”,为好技术找到好出路……秦创原吸引力持续释放。 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依托,陕西西安正在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新作为:强链补链延链 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 西安发展最大的优势就是科技资源富集,创新实力强劲,去年12月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把科技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发展实力,关键在于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在位于西安高新区的比亚迪西安制造基地,一个个汽车零部件经过冲压、焊接和涂装工艺后,进入总装车间。车间内,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与工人们协同作业。一辆辆新能源汽车就驶出生产线。随着三期新项目的投产,比亚迪西安基地的生产效率更高,不断刷新西安制造“速度”。 在与西安共同成长的20年里,比亚迪相继落子乘用车、商用车、电子、汽车金融、轨道交通和动力电池等全产业链业务,布局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逐渐成为全球车企巨头,也带动了西安汽车产业狂飙突进。现在,西安已成为比亚迪继深圳总部外,发展质量最高、布局产业最全、增长最快的全球战略性基地。 “20年持之以恒,陕西特别是西安已初步形成以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整车以比亚迪、吉利为代表,配套企业以众迪锂电池、三星环新动力为代表,均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长安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系主任陈轶嵩说,与头部企业共同成长,是一场政府与企业、城市与市场之间的“双向奔赴”。 做好服务,持续“强链”;摸清家底,加力“补链”;转变思路,科创“延链”。在“链长制”的高位推动下强优势、补短板、延链条,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带动陕西省及西安市汽车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 新提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好的营商环境会极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作者:黄惠康(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国家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特聘教授) 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这是新中国首部基础性、综合性对外关系法律,是对外关系领域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完善涉外法律体系,提高对外工作法治化水平的重要成果。 制定对外关系法,凝聚了我们党在对外关系法治领域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守正固本、创新发展的意涵浓郁。通过守正,确保对外工作的方向正确;通过创新,实现对外关系法律体系的系统集成。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对外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方针政策。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独立自主、爱好和平,不依附、不屈从于任何外部势力,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始终是新中国外交的本质特征和重要基石。这些长期坚持的对外方针政策在外交关系法中获得了固本传承和创新发展。 对外关系法的守正固本,集中体现在该法第一章总则和第三章发展对外关系的目标任务条款的“坚持”之中,具有强烈的外交政策法律宣示作用。发展对外关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坚持联合国维和行动基本原则;坚持公平普惠、开放合作、全面协调、创新联动的全球发展观,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尊重和保障人权,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在对外援助中尊重他国主权,不干涉他国内政,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除守正固本外,对外关系法也充满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第一,完成了中国特色对外关系法治体系的系统集成。这在新中国法治史上尚属首次,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外关系法对新时代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职权配置、体制机制、法律制度和能力建设等重大事项作出规定,建立起系统的对外关系法治体系,为我国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根本法律遵循。 第二,首次将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外交外事管理政策和制度上升为国家法律,规范了对外关系中党和国家相关机构、驻外外交机构、省级行政区的对外职权配置、相互关系和基本管理体制,确保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外交主渠道的高效运作,确保国家对外关系各参与方的统筹协调。 第三,开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效应对风险挑战、防范风险的外交实践。体现了在对外关系中不畏强权、敢于亮剑的斗争精神和善用法治武器、坚定维权的斗争艺术,充分发挥法律在应对外部遏制、极限施压等风险挑战方面的防范、警示和震慑作用,为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外交斗争提供法律依据,牢牢掌握国家发展和安全主动权。 第四,构筑起对外关系法律体系的“四梁八柱”,为新时代对外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对外关系法确立的“条约缔结与适用制度”“反制和限制措施制度”“联合国制裁决议的执行制度”“国家豁免制度”“国家海外利益保护制度”“对外法治交流合作制度”和“发展对外关系的保障制度”等“制度性支柱”是对外关系法治体系创新发展的集中体现,解决了涉外法治领域一些长期存在、亟待解决的重要法律问题。 关于条约的缔结和适用,对外关系法确立了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促进国际法治原则。中国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二是依法缔约原则。国家依照宪法和法律缔结或者参加条约和协定;国务院管理对外事务,同外国缔结条约和协定;国家缔结或参加的条约和协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依法缔约原则”贯彻了“宪法至上”的根本原则,并为缔约程序法等具体法律留下立法、适用和解释空间。三是善意履约原则。国家善意履行有关条约和协定规定的义务;采取适当措施实施和适用条约和协定;条约和协定的实施和适用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其中,“采取适当措施”是一项原则性、授权性立法规定,条约和协定在我国国内法律体系中的法律效力和履行方式,适用条约和协定的具体措施等问题,留待后续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进一步明确。 对外关系法规定:国家在遵守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加强涉外领域法律法规的实施和适用,并依法采取执法、司法等措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护中国公民、组织合法权益。对于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权采取相应反制和限制措施。国务院及其部门制定必要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建立相应工作制度和机制,加强部门协同配合,确定和实施有关反制和限制措施。 对外关系法的制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守正创新,实现对外关系法律体系在指导思想、总体布局、蓝图设计、路线规划、路径选择、统筹推进等方面的系统集成,补短板,强弱项,为对外工作提供了根本法律遵循和坚强法治保障。 来源:通用汽车新闻